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唐山中心医院和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患者均接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记录患者放射性鼻窦炎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12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中71例发生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率为59.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2年、临床分期为T_3+T_4、有鼻腔侵犯、放射剂量>60 Gy、使用鼻滴剂及鼻腔冲洗是影响鼻咽癌放疗患者发生放射性鼻窦炎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病程≥2年(OR=4.754)、临床分期为T_3+T_4(OR=3.057)、有鼻腔侵犯(OR=34.021)及放射剂量>60 Gy(OR=4.284)是发生放射性鼻窦炎的危险因素(P<0.05),使用鼻滴剂(OR=0.162)及鼻腔冲洗(OR=0.232)是发生放射性鼻窦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鼻咽癌放疗患者存在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现象,且其发生与病程、临床分期、有无鼻腔侵犯、放射剂量及是否使用鼻滴剂和鼻腔冲洗等有关,临床可据此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预防鼻咽癌放疗患者发生放射性鼻窦炎。
目的 探讨Maresin-1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其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 60只5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原位接种H22细胞构建小鼠肝癌模型,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小鼠在原位接种的基础上腹腔注射25 ng/kg和100 ng/kg Maresin-1,持续2周后评估肝组织体积,测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STB)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癌组织细胞毒性T细胞,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淋巴毒素α(LT-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癌组织PD-1和PD-L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的体积、Ki-67表达和血清ALT、AST和ST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癌组织细胞毒性T细胞水平、TNF-α、IFN-γ和LT-A含量均明显降低,而PD-1和PD-L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小鼠肝组织的体积、Ki67表达和血清ALT、AST和STB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TNF-α、IFN-γ和LT-A含量均显著升高,而PD-1和PD-L1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的体积、Ki-67表达和血清ALT、AST和STB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水平、TNF-α、IFN-γ和LT-A含量均显著升高,而PD-1和PD-L1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Maresin-1通过抑制PD-1/PD-L1通路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肝癌的杀伤作用。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分子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伴核磷素(NPM1)突变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O医院诊治的106例NPM1突变AML患者以及90例NPM1突变阴性AML患者。另外,选取同时期60例与AML患者没有血缘关系且无血液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检测所有受试者的HLAⅠ类基因分型。随访记录患者总生存期(OS)。使用预测软件工具寻找NPM1衍生免疫肽。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差异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NPM1突变AML组患者HLAⅠ类等位基因A02、B07、B40和C07的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B07和C07频率显著低于NPM1突变阴性组(P<0.05)。与不表达HLAⅠ类特定等位基因(A02、B07、B40、C07)的AML患者比较,表达至少1种HLAⅠ类特定等位基因的患者死亡率更低(43.28%vs. 79.49%,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NPM1突变AML中HLAⅠ类分子阳性患者的中位OS更长(P<0.001)。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阴性、HLA-B07表达是影响NPM1突变AML患者OS的独立因素(P<0.05)。仅在FLT3-ITD突变阴性患者中,HLA-B7和HLA-C7阳性组患者的生存预后明显优于阴性组(P<0.05)。预测软件工具发现B40和B07的候选NPM1衍生免疫肽。结论 NPM1突变AML患者特定HLAⅠ类等位基因明显降低,且HLA-B07或C07抗原的存在与FLT3-ITD阴性的NPM1突变AML患者的更好生存相关。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在淋巴瘤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1例疑似淋巴瘤患者,根据取材方法分为超声下穿刺活检组与手术切除活检组,其中超声下穿刺活检组64例,手术切除活检组67例,比较超声下穿刺活检组和手术切除活检组淋巴瘤首次取材的病理诊断结果、总诊断准确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同时分析超声下穿刺活检组和手术切除活检组对不同部位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效能,组内比较分析超声下穿刺活检组对不同大小淋巴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超声下穿刺活检组首次取材总诊断准确率(90.63%)与手术切除活检组(8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下穿刺活检组病理分型为5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3例,手术切除活检组的霍奇金淋巴瘤为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为5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下穿刺活检组浅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率(98.00%)与手术切除活检组(9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下穿刺活检组深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率(80.00%)与手术切除活检组(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下穿刺活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6%)与手术切除活检组(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下穿刺活检组内4个亚组间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及分型,且操作相对简单快捷,安全性较高,适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淋巴瘤的诊断。
目的 旨在比较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uVATS)和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肿瘤大小>3 cm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1日在池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T_(2-4)N_(0-2)M_0期NSCLC患者,72例接受uVATS手术,32例接受开胸手术。比较两种术式患者围手术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总生存时间(OS)、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曲线,生存差异行Log-rank检验。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获得uVATS患者和开胸手术患者的均衡队列。结果 整体队列中,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更年轻(P=0.040),有合并症史患者比例略低(P=0.049)。PSM后产生26对患者,其术前特征平衡(P>0.05)。与开胸手术组比较,uVATS组术前肿瘤直径略小(60 mm vs. 66.5 mm,P=0.007),术中出血量更少(30 ml vs. 50 ml,P=0.009),在PSM队列中仍然存在差异(P<0.05)。与开胸手术组比较,uVATS组胸管引流量较少(175 ml vs. 250 ml,P=0.049),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01),术后≥2级并发症的风险更低(P=0.028);这些差异在PSM队列中仍然存在(P<0.05)。开胸手术组R_0切除率略高于uVAS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0个月,uVAST组和开胸手术组中位OS均未达,中位RFS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SM匹配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0.65个月,两组中位OS均未达,中位RFS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变量竞争风险分析中,肺气肿(HR=21.838,P=0.030)和R_0切除(HR=0.107,P=0.021)是影响患者OS的因素。结论 对于>3 cm的NSCLC患者,uVATS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围手术期和预后。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常见且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晚期HCC的系统治疗研究陆续取得成功,HCC患者5年生存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4年度有多项大型Ⅲ期临床研究以及若干项苗头可喜的Ⅱ期研究结果数据公布,对于当前的临床实践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总结了2024年度关键性的肝细胞癌临床研究进展,并且进行简评,希望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正>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2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1])。晚期结直肠癌的常见转移部位为腹膜转移。目前认可度较高的腹膜转移发生机制为 “种子-土壤”理论~([2]),结直肠癌发生腹腔转移主要是通过腹腔内游离的肿瘤细胞。
<正>阑尾肿瘤是临床极其少见的胃肠道肿瘤,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极易漏诊、误诊,多依靠手术病理确诊,其发病率约0.12/100万人每年,约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0.4%~([1])。阑尾粘液腺癌占比更少,约占整个阑尾肿瘤的15%~([2])。腹膜转移是阑尾肿瘤最常见转移方式,有无腹膜转移是影响阑尾肿瘤治疗策略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3])。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HCC)占所有病例的75%~85%。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HCC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只有有限的患者能从中获益。近年来,随着对肝癌等多种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T细胞耗竭(T cell exhaustion),尤其是CD8~+T细胞的耗竭,是导致ICIs抗肿瘤疗效显著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深入了解CD8~+T细胞耗竭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HCC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新近报道的HCC中CD8~+T细胞耗竭的机制,讨论了与耗竭CD8~+T细胞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预测HCC患者生存期和治疗反应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总结目前针对CD8~+T细胞耗竭的免疫治疗策略和临床应用前景,旨在为HCC患者的精准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目的 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指标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突变状态的效能。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4年6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GBM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磁共振的T1及T2加权成像、T1增强(T1+C)和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成像。收集患者肿瘤体积、绝对肿瘤血流量(aTBF)、相对肿瘤血流量(rTBF)、最大横断面坏死区域(NEC_(area))和最大横断面强化病灶内未增强区域的百分比(%NEC)。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患者IDH1突变情况。结果 IDH1野生型71例,IDH1突变型19例。IDH1突变型患者的年龄、aTBF、rTBF、NEC_(area)、%NEC均小于IDH1野生型患者,肿瘤总体积高于IDH1野生型患者(P<0.05)。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总体积、aTBF是诊断IDH1突变状态的因素。年龄、肿瘤总体积、aTBF联合指标对IDH1突变状态的诊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8(95%CI:0.792~0.93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47%和85.92%,且拟合优度良好(P=0.972)。结论 常规MRI指标中的肿瘤总体积和aTBF可联合年龄诊断GBM患者的IDH1突变状态,为准确、早期(术前)和无创评估GBM患者IDH1突变状态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